二维码
中国废水处理平台-专注于技术研究服务的平台

扫一扫关注
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新闻资讯 » 行业报告 » 正文

工厂化海水制氢 打开高含盐工业废水应用新路径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24-12-05 17:07:14    浏览次数:10    评论:0
导读

据了解,中国石化于12月18日宣布,我国首个工厂化海水制氢科研项目在青岛建成。项目采用海水直接制氢与绿电制氢相结合的方式,每小时可生产绿氢20立方米,既为沿海地区消纳可再生绿电生产绿氢探索新方案,也为资源化利用高含盐工业废水提供新路径。

据了解,中国石化于12月18日宣布,我国首个工厂化海水制氢科研项目在青岛建成。项目采用海水直接制氢与绿电制氢相结合的方式,每小时可生产绿氢20立方米,既为沿海地区消纳可再生绿电生产绿氢探索新方案,也为资源化利用高含盐工业废水提供新路径。

我国制氢总规模保持快速增长。预计到2030年,我国制氢年产量将达到5,300万吨。我国“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”明确提出了氢能多元化示范应用的发展思路,到2050年,中国可再生能源电解制氢(即绿氢)的比例将达到70%。同时,制氢成本也随之下降,到2040年后,绿氢的成本将降到10元每公斤以下。

我国绿氢项目大部分集中在三北地区(东北、西北、华北),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在资源禀赋、政策环境和消纳场景方面具有显著优势。目前内蒙古的绿氢项目最多,达105个。按照各省的绿氢规划,到2035年,吉林省的绿氢总产量将超过内蒙古。

到2030年,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达到3,715万吨,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约为59%。到2060年,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增至1.3亿吨左右,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占比约为20%。其中,工业领域用氢占比仍然最大,占总需求量的60%。

工厂化海水制氢可采用工厂化运行方式,利用水上光伏电站生产的部分绿电,通过电解槽将海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,所产氢气并入青岛炼化管网,用于炼化生产或氢能车辆加注,生产过程完全在工厂内进行。

海水制氢仍面临技术挑战。海水中约3%的盐含量以及杂质中的氯离子会对电解设备电极造成腐蚀,阳离子的沉积可能堵塞设备孔道,降低电解效率甚至损坏设备。中国石化青岛炼化和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联合攻关,通过研发特制的关键设备和特殊工艺流程,成功攻克了耐氯电极技术、高性能极板设计以及海水循环系统等关键技术难题,实现了科研开发与应用场景的高度耦合互联。


 
(文/小编)
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
免责声明
• 
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,作者: 小编。欢迎转载,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:https://zgfsclpt.com/news/show.php?itemid=399 。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,请读者仅做参考,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、触犯法律的内容,一经发现,立即删除,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。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13911725881@163.com。
0相关评论
 

(c)2008-2021 DESTOON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

沪ICP备06060932号-2